乐鱼app知识中心详情

【影响】追寻历史脚步邮电博物馆连通岛城百年邮电

2024年05月26日 乐鱼app

  ?

  位于安徽路和广西路交界处的胶澳德意志帝邮局旧址,建成于1901年。100多年,它一直是一处邮电服场所,见证了青岛邮电通信行业的百年沧桑。2010年11月21日,这座老建筑由青岛联通公司出资修建成青岛邮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老建筑变身博物馆,既是老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 ,也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通信历史的纽带,展出的1000多件物件更是让已褪色的历史重新清晰起。连日,记者采访了青岛邮电博物馆几位工作人员及青岛市市委校副教授魏明,听他们讲述了这座老楼的传奇往事。

  从栈桥附沿安徽路往上走一个路口,就能看到一栋砖红色哥特式建筑。虽然看上去很新,但实际上它已经在此矗立了110年,楼顶正的1901字样,就是这座楼的诞生年份。据记载,该楼于1901年5月16日落成,由德汉堡阿尔托纳区施密特公司施工完成。2009年该楼权单位青岛联通公司将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楼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并将其建成了山省内首座邮电博物馆。

  根据德占青岛时期的明信片,我们可以粗略窥探一下这座原为砖木结构的大楼百年前的相貌砖红色的外墙,加上阁楼有四层,面向两个街口的转角处各耸立着一个方尖塔楼。楼内二三层设计为敞廊形式,采用向内双开式木窗,四层阁楼设有弧形老虎窗。整栋建筑线条流畅,精细华美,在当时的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众多的欧式建筑可谓别具一格。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和100多年建成的原貌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楼顶的浮雕式石质鹰徽,换成了山花造型并标注了这座楼的建成年份。而这个创意我想大多数市民也都会赞同。青岛市委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魏明告诉记者。

  作为研究青岛老建筑的专家,魏明在青岛市市委校常年开设欣赏历史建筑,品位城市特色的建筑美学欣赏课。鹰徽是德殖民占领统治的标志,我们在修复这些德式建筑时,应该考虑到我们的民族情感,因此没必要再将鹰徽的原貌复原。

  据魏明介绍,敞廊的设计也是德占青岛早期的建筑特色之一。德占青岛初期,德殖民者仿效了英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然而,德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热带建筑模式并不适合青岛,因为青岛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温度适,四季分明。尤其到了冬季,海边气候湿冷,敞廊如同虚设。于是,许多在早期建成的德式建筑的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本地的气候特点和居住惯。

  不过,考虑到敞廊是德占早期德式建筑最具特色的风格之一,因此在2009年修复时,大家以历史档案图纸为依据,又将加装了玻璃隔断的敞廊重新复原。不仅如此,一楼大厅的地砖也去掉了后铺设上的新砖,恢复初建时期的旧地砖模样。

  100多年,这里一直是一处邮电服场所。曾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工作的邢建文告诉记者,德占青岛时期,这里原为德冯·提帕斯基希公司私人商业大楼,称为胶澳德意志帝邮局,并对外办理邮政电报电话业;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该楼继续被用于邮电服业;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胶澳督办公署将该楼作为敌收走,几经交涉才要回。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及民统治时期,该楼也被用作邮电服场所。

  新成立后,该楼曾常年作为青岛市邮电局的办公营业楼使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家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原先的邮电局分拆成邮政和电信后,这栋楼归电信局所有。2008年,新的联通公司成立后,这里被最终建成了邮政博物馆。可以说,该楼承载着青岛邮电的百年历史。邢建文说。

  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今登州路一带设立了青岛第一个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青岛邮电事业也由此蹒跚起步。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关于青岛设邮局,说法有二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交通志·邮电记载我于1890年春,始设邮局于青岛,兼辖青莱沂胶州境内之十二分局,雇佣邮差,分班走递。而一般认为,青岛设邮局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邮局设于胶海关之内,下辖胶州即墨度济南等12处邮局。开办信函书籍货样包裹汇兑代收货价等业。

  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全重划邮区,以省为单位设邮局,成立了济南邮界山邮局。胶州即青岛为副邮界。1911年,邮局从海关分出。1914年成立青岛一等邮局。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展出的清朝宣统年间的全电报图显示,当时图就已经有青岛这个电报点了。

  胶澳德意志帝邮局旧址是一栋见证青岛邮电发展历史的文物建筑,建成邮电博物馆也是我们为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建设文化青岛而尽的一份社会责任。青岛邮电博物馆学术部主任赵捧刚说。

  据谷永青介绍,为了丰富青岛邮电博物馆的馆藏内容,筹建过程,他们还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和历史文献,同时,谷永青邢建文赵捧刚三位主要筹建负责人还数次北上南下,寻访收集大量涉及青岛邮电历史的文物。在这些文物和藏品,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涉及各个历史时期计20多个家制造的百部电话机了。

  邮电博物馆里保存最古老的电话机,要数1905年爱立信公司生的壁挂式木刻电话了,赵捧刚指着一个老电话机向记者介绍说,馆藏的这部爱立信木壳壁挂式磁石电话生于1905年,目前全世界不到10部。

  这部是法早期的电话机,可以做到三方通话,实现早期的电话会议。经赵捧刚介绍,记者看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它除了电话手柄外 ,还单独有一个听筒,比较有趣的说法是,法男人太浪漫,于是就有人发明了这种电话机,可以让丈母娘随时监控女婿的通话。因此,这种电话机被形象地称呼为‘丈母娘电话机’。

  在众多展品,还有一个大号的大哥大颇引人注目,它高40厘米,宽8厘米,厚8厘米,学名为美制报话机。在电影建大业里,蒋介石在飞机上就用过和它一模一样的报话机。据介绍,这个大块头就是大哥大的雏形,在二战期间广泛应用于军事联络。

  即使尚未到旅游旺季,记者看到,在青岛邮电博物馆门前驻足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想必青岛的人必栈桥 ,去栈桥就会经过这座特别的博物馆,起初游客或许是被这个拥有两个塔尖的红房子所吸引,而迈进博物馆后,展品的丰富与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记者采访当日,正在博物馆内参观的一位游客就告诉记者没有想到邮电博物馆内有这么丰富而珍贵的展品。

  据说,联通青岛市分公司总经理张传波在看到这座老楼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一定要将它建成一个博物馆。据青岛邮电博物馆馆长谷永青介绍,该博物馆占地面积1500方米,馆内展陈面积2500方米,一楼为接待大厅和免费展览区,二三楼为主展览区,四楼为胶澳1901俱乐部。主展区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分为寻根溯源风云变幻曲折发展红色记忆焕然新生现代通信体验等六部分,游客通过2000余张图片资料和1000余件实物,既可以看到100多年前青岛开埠时的市井民风和邮电通信的原始风貌,又能亲身体验通信科技水的发展变迁。

  记者看到,在2000多张老照片,穿着时髦的电报生报员司机生话员吸引了多位游客的注意。据邢建文介绍,最初,在胶澳电报房里仅有一名电报生。1898年3月,德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青岛成为德殖民地。随后,德先后组建了邮政电报电话等机构。随着行业发展,青岛就有了越越多的人担任电报生电话生。最初,电报生电话生都是清一色的大辫子男性,到上世纪20年代,接线生的队伍里开始有了女性,并且越越多,并成为主流。但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当时都是穿着时髦打扮入时的白领。

  老照片显示,上世纪初,胶澳商埠电话局第一批电话接线生里就有女性,她们日穿着当时流行的文明新装七分喇叭袖的上衣,简洁大方的短裙,裙摆至膝盖以下腿以上。到了上世纪40年代,接线员则大都烫着长波浪头发,穿着旗袍,脚蹬高跟鞋。 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展出的各年份的电话号码簿 ,则展现了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私人住宅电话数量的骤增,翻开1960年的电话簿,青岛市内四区的私人住宅电话仅有4户,号码为5位数。据馆长谷永青介绍,1986年开通了当时际先进的程控交换机,电话号码由5位升为6位,1993年,青岛电话号码升为7位,2005年又升至8位。电话用户更是急剧增加,截至2011年5月,青岛市固定电话用户已经突破300万户。一串数字一根电话线,连通着千家万户。而邮电博物馆展览的各年份电话号码簿,从最初的又又薄,到现在的又大又厚,改变的不仅是电话薄的厚薄,更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

  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今市北登州路一带设立了青岛第一个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青岛邮电迈出第一步。

  1897年德入侵青岛后,在青岛租借地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了较系统的邮电通信设施和管理机制,实行邮政电报电话三家分营制度。

  1914年,日本取代德,接管了胶澳和胶济沿线德邮电通信机构。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青岛邮电通信成为邮电体系的一部分。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垄断了青岛的邮电通信设施和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民政权将青岛邮电恢复原有邮政电报电话管理体制。

  新成立后,青岛邮电通信发展大步迈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青岛的邮电通信事业已经全面与际接轨。电话传呼大哥大这些名词渐渐淡忘,取而代之的是3G 宽带视频彩信博客等新潮名词。

  在青岛邮电博物馆众多老照片,一位与青岛百年邮电有关的女性值得铭记,她就是1924年到青岛,进入胶澳商埠电话局任司机生,并于同年加入的青岛第一名女员赵鲁玉。

  据赵捧刚介绍,赵鲁玉1901年出生,山青州人,学毕业后到日本读书,1924年回并到了胶澳商埠电话局工作。胶澳商埠电话局当时有 100多名女司机生,1923年以前,司机生月工资30元左右,北洋政府接收电话局后,不仅工资减至7元,年终奖金也不发放。为提高生活待遇,争取自身权利,1924年12月28日,赵鲁玉领导全局百余名司机生罢工一时,要求当局增加工资发放奖金,最终取得胜利,使得司机生每人每月加薪4元,发年终奖2元。

  罢工胜利后,赵鲁玉趁机发动司机生成立进德会即妇女工会,吸收百余名司机生入会,这是邮电战线上最早的女子工会组织之一。赵鲁玉的行动,引起当局的警觉,他们最终迫使赵鲁玉离开了电话局。离开后,赵鲁玉继续在青岛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因王复元王天生兄弟叛变,胶济铁路沿线组织几乎全部被破坏,1929年形势更加恶化。赵鲁玉无奈出走大连避难,流落到沈阳哈尔滨等地,贫病交加于1937年患肺病在哈尔滨去世,终年36岁。

  为了寻访赵鲁玉离开青岛之后的历史资料,赵捧刚曾到哈尔滨等地寻访,期冀在革命前辈曾经奔波的旧地找到一些踪迹,然而史料浩繁,查询手段原始,尽管相关部门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寻访难度非常大,最终无果而返。

  在青岛邮电博物馆二楼展厅,我们还看到了复原过的孔祥熙办公室。上世纪20年代初,孔祥熙接受其同学时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王正廷的邀请,出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为真实复原这段历史,邮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市档案馆的支持下,查询了大量历史资料,找到当初胶澳商埠督办印发的当初孔祥熙离任的训令,有力地佐证了这段历史。训令如下

  训令第二0三一号令 前电话局长孔祥熙,聂庆惠为训令事,查该前电话局长孔祥熙呈请辞职业已照准。遗职以聂庆惠该局长代理在案,所有该局一切经手事项,亟应交接清楚。除令财政局长郭珠泉监交,并分令聂孔前局长遵照办理外,合行令仰该前局长,即便将局内一切案卷物品款项款项尅日交接清,造句清册印结,会同具报,以凭查核。勿稍延误,切切此令。

  孔祥熙离开青岛后,留下了少量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其包括一张20世纪初的日式办公桌,一本密电码本等。利用这些物品,青岛邮电博物馆较为真实地复原了现在的孔祥熙办公室。

  A2425版文本报记者朱洁茹图片均由青岛邮电博物馆提供 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相关专题青岛建置120年

上一篇:【轻松】黑龙江省博物馆省博物馆新馆自然陈列展厅项目施工竞争性磋商公告 下一篇:【探讨】Los sueos se hacen realidad